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范文精选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之重要性。

学科渗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重视学科渗透的研究,让教师走出去吸收新知识,学习新经验,才能大大提高各学科教师的渗透水平。

1.移情感悟原则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苍白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2.科学化、系列化原则

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依据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该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编排的,而德育内容只能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及要求亦不同。渗透要科学化,是说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的方法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3.不断深入的原则

教材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4.客观性原则

道德规范存在于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戒律、艺术作品等形式中,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即德性。相对而言,道德规范教育更为基础化。道德规范的学习在语文课程中,是体现在对文本也就是文艺作品的学习、鉴赏中的。在语文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立足于道德规范教育这一基础性目标,同时,也把德性教育这一高级目标当作德育教育的归宿。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英国哲学家赖尔认为:“美德不能单纯通过口授和训练的方式来教。确实,单纯的口授方式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纯自然的知识,通过反复训练也可以使学生习得一些技能。但单纯的用口授或训练的方式是不可能过到学生道德精神的升华之目的的。”

1.挖掘渗透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得天独厚,有其优越性,因为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课文,本身就蕴含着内涵颇丰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因此,教师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和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挖掘渗透。

教师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渗透,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得到思想上的教诲,可谓一举两得。比如,我们的教授古诗文的时候,在讲解到陶渊明的介绍时,就可以广开思路,把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迹,将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作者清廉至高的品德,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也能感受思想道德教育。

2.扩展渗透法

扩展能广泛读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学生能从疑问转化为知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离不开拓展联想。教学沈括的《活板》,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无需自轻自惭。通过德育渗透即可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情感渗透法

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你在哪里》一诗时,教师可以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做到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4.架桥铺路渗透法

对于那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文章,要使学生把握其思想内容,教师必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桥铺路,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及认识水平相沟通。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人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使思想教育的甘露渗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德育渗透是要将德育容于整个的学校生活中,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道德的环境,通过整个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学生只要在学校生活、学习,就会受到道德的教育。而学校中的学科教学、学校行政、学生管理、各项服务辅助性工作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良性道德影响的,必须依靠学校的各项制度来规范、协调,使之符合我们道德教育的要求,通过制度建立形成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局面。

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学科渗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重视学科渗透的研究,让教师走出去吸收新知识,学习新经验,才能大大提高各学科教师的渗透水平。

1.移情感悟原则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苍白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2.科学化、系列化原则

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依据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该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编排的,而德育内容只能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及要求亦不同。

3.不断深入的原则

教材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4.客观性原则

道德规范存在于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戒律、艺术作品等形式中,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即德性。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英国哲学家赖尔认为:“美德不能单纯通过口授和训练的方式来教。确实,单纯的口授方式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纯自然的知识,通过反复训练也可以使学生习得一些技能。但单纯的用口授或训练的方式是不可能过到学生道德精神的升华之目的的。”

1.挖掘渗透法

教师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渗透,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得到思想上的教诲,可谓一举两得。

2.扩展渗透法

扩展能广泛读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学生能从疑问转化为知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离不开拓展联想。

3.情感渗透法

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

4.架桥铺路渗透法

对于那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文章,要使学生把握其思想内容,教师必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桥铺路,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及认识水平相沟通。

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汽车发动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重语言表达教学和应用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的能力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职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知识短文《说话要文明礼貌》时,我联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学生“经营汽车维修保养”课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以人物语言与性格间的关系为赏析小说人物语言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的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来欣赏小说,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拓展练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汽车广告到汽车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要求上要降低难度,突出应用性,建立起“低起点,宽适用”的基础平台,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可以把语文学习和计算机应用、汽车营销、电子电器营销等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做“老师”,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汽车维修服务、电子电器销售、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劲,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切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有关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经验,研究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路子。教学观念有所更新、有所改变,认识有所提高了。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仍被某些习惯操作困在原有的框框里。

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很有好处。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兴趣。兴趣是鼓动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每个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并掌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领,笔者将这些要领归纳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和“强化”10个字。即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要与学生举行普遍的情绪交换;要建立开心的课堂学习气氛;要开展生动有趣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停体验学习的快乐,用表彰、勉励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理定势。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演讲、辩论、讨论、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内容,围绕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总之,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且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合作学习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3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大家越搜集越感觉有意思,便要求我“下一课还让我们搜啊。”我故意问“下一课搜什么?”有同学看了《善待家园》就说:“我们搜地质灾害。”“好啊,只是要注意搜集资料的时候不要过于专业,要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那在上课之前我继续留部分时间给你们表现。”“OK。”随着同学们兴趣的提升,这种课前搜集预习,以一种我没预料到的速度,迅速渗入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很快从辅助学习,过渡到部分自学,到基本完全自学,当然我还需要在其中经常帮助提点兴趣,解决一些难题,综合一些意见,确保自学方向等,这对于全面展开中前的复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融入生活,认识全面

在初一年级,我比较喜欢播放多媒体视频给学生看。如上《济南的冬天》,我在讨论分析课文之后,将济南冬天的美景播放给同学们看,让大家将真实的景色与课文比较,与自己的想象比较;上《基因畅想》,我不仅播放克隆和转基因的成果,还播放了一段科学家作克转基因实验的录影,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平添几分对科学的向往。让学生介绍自己与课文相似的生活经历,更是将学生心灵贴近课文的一个好方法。如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我让班上同学回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经过,还动员了班上一位文笔较好的同学,介绍自己小学时偷偷投稿的事,当她说到自己因为一篇作文得到老师表扬,在班上作为范文念以后,想要寄到《中国少年报》,不知道怎么寄,又不肯让家长和老师知道时的纠结心情时,班上不止一个同学在下面应和:“是呀。”“我也有过。”“我也写过,我是想发给《小学生作文》。”“我那时一天看有奖征文比赛启事。”大家十分认可共同的年少生活。我更是顺势利导,鼓励大家多投稿,并推荐了几种比较适合大家的报刊、杂志。但有些同学提出说自己的文章写得并不好,而他们也想投稿,对此我建议我们自己在班上办一本杂志,立刻得到同学们的拥护,下课后,同学们组编委、起刊名、定章程……,办起了一本幼稚却充满希望的作文刊物。于是将生活引入课内的做法,却导致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的良好结果。

三、复习联系生活,印象深刻